"市场换技术"走了20年。汽车市场真的被国外汽车集团换去了,而它们的技术我们学到了吗?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弊大于利---这一观点在自主创新、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渐渐变成主流声音。但在这样的声讨浪潮下,对"以市场换技术"持肯定态度的人士也大有人在。在当前的形势下,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无疑是适时且及时的。那么,市场换技术的成绩还要不要肯定?如果肯定,需要做什么修正?本版今天推出关于"以市场换技术"问题的讨论,希望引起行业的关注,从而推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市场换技术带来的技术缺失和市场失守,终于让政策制定者们痛下决心,转变策略———中国汽车工业就此进入从合资时代向自主时代转变的过渡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界面临两条发展路径:其一,在传统产业模式下追赶跨国公司;其二,实施跨越发展战略,发展面向未来的汽车电子技术,在相近的起跑线上和国际巨头一较短长。两种路径的选择,或许将决定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命运。
在刚刚通过的汽车十一五规划中,大力扶持自主品牌的战略被重点提出,终结了“以市场换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路线。
追随拿不到核心技术
虽然早引入的桑塔纳车型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8%,帕萨特、POLO等近年来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也已超过70%,但合资工厂的操作仍停留在装配的层面上。在整车开发以及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开发上,仍进展缓慢,完全受控于外方。
而随着跨国公司逐渐渗入汽车销售领域与汽车金融领域,掌握产品知识产权的外方在合资厂家中的话语权还将进一步提升。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在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发展正处在“边缘化”的险境之中。一是市场“边缘化”,汽车市场90%份额由跨国公司品牌占领;二是技术“边缘化”,尽管与跨国品牌的合作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但并没有换回汽车研发的技术。
长安汽车集团总裁尹家绪的担忧和李书福类似:本土汽车企业正从市场的转变为市场的追随者,并面临着空心化的危险境地。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作为支撑,本土企业就会失去话语权,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安全。
是追赶还是抄近路?
谈起各大企业的规划,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颇为欣慰:“从企业的‘十一五’规划来看,大家都把自主品牌提上来了,过去没有人提这个,这是很有特色的,值得注意。”
一汽集团也勾勒了宏大的蓝图:到2010年总量销售为2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10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0%,销售收入达2200亿元。
南汽在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后也宣布将正式开发自主品牌。
但自主创新的路该怎么走?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认为,为了使我国20年后不仅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而且成为汽车技术强国,对于具有战略性、对未来有重要影响的新一代技术,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看准方向,将其作为国家的产业发展目标。
他看好的突破口方向是汽车电子。
业内专家认为,传统的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上百年,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等核心技术方面,已日臻成熟,而中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依旧很大。
如果中国汽车业的自主创新,是沿着这条道路追赶下去,无疑是重复别人走过的道路,实现真正的赶超将很艰难。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002年,中科院王大恒、梁家迟院士等十多个院士联名向中央上书,提出要实施推动汽车计算平台工程。工程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和汽车产业的融合。
“其实,汽车电子项目一直很受重视,但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没有向外界披露,相关工作一直在进行。”信息产业部科技司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倪小龙介绍,汽车电子专项工程在2003年4月正式立项,2005年初正式完稿,终确立发展“汽车计算平台”。
信产部科技司前期调研的一个发现是,虽然国外汽车产业早已认识到汽车电子是大方向,但由于长期以来汽车整车生产跟零部件是一体化集团运作,组建了非常完整细致的产业链和产业基础,要实行转型也相当困难。所以,直到1997年汽车制造和零部件逐渐分离,汽车电子产业才开始专业化。但对中国来说,没有历史包袱的制约,轻装上阵反而成为中国的优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秘书长何玉军从“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汽车产业”的角度看,认为“汽车电子将是解决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形成技术体系的关键。”
中国汽车呼唤自主时代
更新时间: 2006-02-14 10:54:59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