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布阵PC折射海尔蹒跚转型

更新时间: 2006-03-09 11:03:46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1661

  海尔正在向其第四个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迈进,而这一次转型的难度系数显然要比前三次大得多

  全球3C融合的趋势正在不断升温,海尔也终于按捺不住了。

  自从去年6月,海尔义无反顾地重返国内PC市场后,就一直频现惊人之举。海尔选择了一条与戴尔、联想等主流PC厂商截然不同的营销模式:店面营销,并以每月100家以上的开店速度在国内攻城略地,寄希望于海尔强大的品牌和健全的家电网络,实现在电脑市场上的大逆转。海尔笔记本电脑事业部(中国区)销售总监李国建称,2005年5月~12月,海尔PC每个月销量增长都超过了50%。

  而在江苏昆山正在兴建的面积达3300亩的海尔PC生产基地,更使得海尔的PC之路看起来十分辉煌。

  实际上,近年来海尔内部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张瑞敏的梦想就是将海尔打造成为全球范围内的3C典型案例。2005年,张瑞敏曾亲自在媒体撰文“反思海尔”,称海尔已经从企业精神、作风到整体战略主动求变,海尔正在迈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这是继“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之后的第四个发展阶段。

  但看起来,这一阶段相比前三个阶段而言,难度系数似乎大了很多。

  在PC中寻找突破

  去年末,李国建对媒体公开了海尔电脑全新的销售模式。他透露,海尔电脑下一步将把销售重点全面下放至终端,除了与国美、苏宁等3C连锁卖场合作外,将加大与IT直销、分销连锁渠道商的捆绑式合作,包括恒昌、美承等全国、区域性的IT直销连锁渠道商,也包括既有自有店面,又有自己独立连锁网点的各地分销连锁渠道。海尔电脑的这种销售模式与目前家电企业所实施的“多元化”渠道思路完全相同,即不同市场选择不同的渠道,并不单恋一枝花。

  以恒昌为例,李国建表示,一些店面上表现为合作经营、风险共担,恒昌开放全国的店面、组织专门的团队销售海尔产品,海尔将在标准模具的基础上,为恒昌提供订制机型。合作之后,海尔在恒昌的销量已经位居第二,增幅迅速。

  而此前,海尔电脑的渠道重心一直在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销量几乎占了总量60%以上,当时很多厂商都认为海尔无法实现向IT的转变。不过,这一情况正在悄然改变,海尔电脑的高层还透露,“海尔下一步希望将IT渠道的销量逐步提升到70%,转移渠道的重心,显然这需要时间。”

  同时,在三四级市场,海尔电脑与家电的销售渠道出现一定程度的融合。目前其他品牌进军三四级市场受制于配送及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还停留在谈论阶段。而海尔借助其家电在全国2000个县级专卖店和20万个农村代理点,以及成熟的配送渠道,已经推出农村特价电脑和相应的推广策略。无疑,在海尔看来,市场容量巨大、目前还没有完全开发的三四级乡镇市场,正在成为其后来者居上的战略要地。而借助海尔家电的成熟网络,在三四级市场照样卖电脑。这种信心既来自于海尔对其品牌的强大影响力,还来自于其对3C融合大势的看好。

  当然,营销模式的调整,只是海尔布阵电脑市场的一个动作。除此之外,海尔也正在加速来自生产基地和产业资本的扩张,海尔与台湾宝成集团合作在昆山兴建面积达3300亩的PC生产基地,借助昆山已经形成的IT产业基地配套、人力、成本等诸多优势,实现有限竞争力的提升。

  作为张瑞敏为看好的集团副总裁之一,周云杰被委以重任,主抓电脑、手机等3C化前沿项目。其核心任务就是以电脑为突破口,构筑海尔集团全球营销平台。确保海尔电脑能够在国内、国际两大平台上全面发力。

  现在来看,布阵电脑对于海尔的3C转型已经成为上“华山一条道”。同样,海尔集团的发展已经步入攻坚阶段,以前快速、高效的增长正在远离海尔,缓慢而渐进式的增长将是急于规模化扩张的海尔面临的难点。

  企业步入转型期

  去年底,海尔公布其2005年总收入预计为1039亿元,较2004年净增30亿元。这意味着海尔去年总体增长仅为0.3%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总体增长还是在海外营收增长约64亿元的基础上。据此,海尔2005年的国内营收实际减少34亿元。这是海尔国内营收的减少。对此,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的解释是:“这一年我们主要追求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在这里面,我们舍弃了很多没有竞争力的订单。”

  事实上,海尔在家电这一优势项目的市场发展和业绩增长上,近年来正遭遇着来自行业大环境恶化的考验和磨难。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紧缩银根,许多家电企业的资金流出现了问题。科龙危机首当其冲,还有一大批企业纷纷关门转产。另一方面,行业整合步入高峰期,行业门槛低,竞争对手多,盲目价格拼杀既拉低了利润又削弱了竞争力。同时,原材料上涨、家电连锁渠道单边霸权,层层剥削利润,同时国内企业市场竞争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利润不断下滑。以海尔洗衣机为例,据年中财报称,洗衣机营业额虽增长19%,但是利润却仅为2240万港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尽管海尔空调的利润同期实现了增长,但规模却出现下滑。在家电领域,海尔的高端转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目前,在海尔集团的所有营收中,家电业务的比例仍然重,占到六成左右。因此国内市场负增长,意味着海尔一直倚重的传统家电主业正从高速增长时期步入停滞期。对它来说,淡化家电业务,寻求新兴市场、拓展新领域已成一种必然。

  存在这一难题的并不只有海尔一家。诸多以家电为主业务板块的企业,正在拼命抓住3C融合这根稻草,试图突破家电板块的困局。但对于诸多企业而言,3C融合本身还是一个未知,具体的产品和市场存于何处,没有准数。而且,对于家电企业而言,的短板就在于核心技术缺失和创新体系丧失,而3C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上的融合和交互,而非单纯的功能叠加。在这方面,业内早有争论,在今后3C的市场上,主角还是那些以IT起家的企业,比如联想、英特尔、微软等。

  多元化难题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特别是家电企业,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和成长,以及市场竞争的放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必须面临转型和提升。或是专业化道路上做强做精,或是以多元化策略实施规模化,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际上,现在许多国内企业对多元化情有独钟,而且不断实施关联性或者非关联性多元化。像海尔从初的冰箱产品,扩张到白电业务,终形成对整个家电产品链的完善和扩张,属于关联性、有控地扩张,品牌影响力、渠道网络、人力资源都可以借用。通过这种关联多元化,海尔迅速成长为国内家电航母。同时,非关联多元化的例子也不少。如奥克斯集团以电能表发家,后成名于空调产业,之后进军汽车领域,不到一年时间,奥克斯便从汽车领域抽身而出,留下了几千辆汽车的后遗症,多元化失策。

  同样,对于海尔而言,多元化也并不是它的专长。实际上,海尔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多元化策略,并相继进军医药、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和金融等十多个领域。在张瑞敏看来,海尔帝国不光只有家电,还应该包括诸多产品和领域。而维系这一切的,得益于张瑞敏全心打造的品牌策略。

  目前,人们并不熟悉的海尔药业依旧亏损,没有找到一条快速扭亏为赢的良策。而以“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为代表的餐饮业连锁门店大多已关门歇业,扩张区域也止步于东北地区。而海尔重兵布阵的PC业务在几年前多是有单无利。对此,张瑞敏的看法却显得较为乐观:一方面海尔的多元化还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现在的难点和问题为今后的扩张积累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海尔目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项目多元化的尝试。

  实际上,对于海尔此次重兵布阵电脑市场,许多人并不看好。一是在技术门槛高的产业领域,海尔话语权很少;二是电脑专业化渠道性很强,海尔的这种多元化渠道能否实现有效突围还有待检验。但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是关键因素。事实上,尽管有戴尔、惠普、苹果等国际巨头和联想、方正等国内强势力量的挤压,但海尔并没有走同质化的道路,开设电脑专营店是一条差异化捷径,有利于其今后的突围。同时,海尔在家电领域的一套模式和丰富的产品线,应该能够支撑他目前的专营店发展。

  目前,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海尔发力PC能否获得成功,而是海尔选择这种3C转型和融合是否正确?能否支撑其庞大的组织架构所希望达到的销售额和利润率?而这又需要多长时间?

  这些问题,不仅在拷问着海尔,同样也在拷问着中国的家电企业。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