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GPS市场处于迸发前夜 国内企业能分“一杯羹”?

更新时间: 2006-03-25 10:42:58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1562

  “由莲花二村到罗浮山,共100公里。先走莲花路1.3公里,转洪威路0.2公里,转北环大道辅道0.6公里……”家住深圳莲花二村的某先生打算在周末开车“自驾游”,拿出新买的掌中卫星导航仪一查,所有应走路线一目了然。

  坊间普遍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卫星导航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朝阳产业。有消息称:在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汽车保有量突破3300万辆的大背景下,2006年国内GPS市场将出现三位数增长,2007年整个GPS市场有望达到200亿元的规模。中国汽车行业的GPS时代真的来临了么?

  中国将成全球导航市场“老大”?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全球卫星导航市场的‘龙头老大’,其次是印度,然后才是美国和欧洲。”据日本一家研究机构较为保守的预测:就车载导航而言,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拥有车载导航设备的车辆不足10万辆,车载导航安装率不到2%。而日本的汽车车载导航安装率高达59%,欧美约占25%。到2007年,中国至少将有60万辆汽车装备导航设备,产值至少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国内业内人士对中国未来车载导航市场的发展前景也持充分乐观态度,“2005年,车载导航电子系统市场已经处于火山迸发前夜,车载导航电子产业化已经到了迸发边缘,预计在2006年、2007年会全面产业化。”

  上述数据似乎为中国的导航产业描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数据只勾勒出了未来市场容量,国内的相关企业能否能吃到这块“蛋糕”,能吃到多大份额,还是未知之数。

  国内产业链条联动脆弱

  从去年以来,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急骤增长,各路资本纷纷看好汽车电子市场,高调宣布进入,其中导航产业尤为业外资本所看好。在国内,联想、康佳、创维、新科、TCL等知名IT、家电企业纷纷进军汽车电子行业;国际上,摩托罗拉、西门子等通讯产业巨头也将其在国外的成功模式复制到中国。

  但是,在热闹的投资冲动背后,国内导航产业链缺少有机的整合仍是一大忧患。在导航产业链中,导航地图数据提供商、导航软件供应商、导航系统和车载设备制造商、运营和经销商、汽车前装用户、汽车后装用户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这个看似庞大的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联动仍然很脆弱。

  由于中国的合资整车厂多数仍然为外方所主导,其配套商一般也是沿用其国际厂商在国外的供应体系,像摩托罗拉、西门子等配套商也迅速跟进,在中国建厂,中国本土的厂商取得OEM(原始设备生产)的机会也越来越小。2006年,占据了整个欧洲车载导航市场的30%的西门子VDO在将在中国生产款车载导航产品,西门子方面表示目前还不能透露合作伙伴是哪家整车厂。此外,博世蓝宝、电装、爱信等公司在国际OEM市场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目前,为了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导航产业链条,国家测绘局行业管理司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范,以期促进该产业的大发展。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化司副司长廖小罕表示,根据保守估计,中国到2010年车载导航将达35万台,乐观估计则可能达到100万台。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导航产品应尽快从自主导航向网络导航过渡,并建立与现代信息业相符的商业模式。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除了企业应重新调整战略思路外,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在与导航相关的道路信息、交通信息和社会公众信息整合上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瓶颈:电子地图和消费习惯

  一些业内专家表示,目前阻碍卫星导航产品发展的两个瓶颈分别是:电子地图和消费习惯。

  事实上,不少国内消费者对“卫星导航产品”一知半解。在国内企业工作的某女士告诉记者,“导航仪能定位,我担心带了导航仪就失去了隐私权。”而一位车主杨先生则表示自己对现居城市挺熟悉,不需要导航。但得知导航仪可以进行全国导航时,杨先生表示“考虑买一个”。而另一位苏女士则有另外的担忧,即“担心电子地图的精确度不够或信息滞后,例如它不能显示哪个地段这两天正在修路。”

  由于之前受到了较大的政策限制,导航电子地图也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导航产业发展的瓶颈。部分国内企业只好“曲线救市”,先攻打国外市场再回攻国内,成立于2002年7月的上海梦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一例。由于梦擎科技的前身做地图数据,有较好的基础,所以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欧洲和新加坡市场的势头不错,现在开始着重开发国内市场。

  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有9家企业获得了国家测绘局或总参测绘局审核通过的“导航电子地图生产资质”,除深圳企业凯立德公司外,还有四维图新、高德、畅想、瑞图万方等企业。但电子地图的编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其后期维护也需要昂贵的费用。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