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三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每年都有十几款新车型推出。但在红火的表面下,却是核心技术的缺失,汽车生产的“空心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障碍。
随着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向汽车制造业不断渗透,汽车的机械部件正逐步被电子部件所取代,车载通讯和娱乐设施也相继在车内安家落户,这些电子部件和装置一般被称作汽车电子。目前,整车制造的成本中,汽车电子所占比重已达20%~30%,将来这个比例会上升到50%。
汽车电子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因此,诸如摩托罗拉、英特尔和西门子等IT厂商也纷纷加入到了研发行列中,在改造传统汽车制造业的同时,也从汽车厂商那里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另一部分汽车电子制造商脱胎于整车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整车制造的分工日益细化,零件制造部分被剥离出来,扩大生产规模,压低成本。比如德尔福即是通用汽车原来的子部门。据预测,两大产业的融合将在近两年带来1000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
勇敢者的游戏
“汽车电子包括两类,一类是车载电子装置,另一类是电子控制系统;”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的袁大宏教授介绍说。车载电子装置这部分与信息产业结合得紧密,比如GPS、车载计算机、后座娱乐系统、遥控门锁等,它们都是IT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因为汽车环境相对特殊,开发起来更具针对性。
由于汽车电子装置越来越多,德国Bosch公司开发了以CAN总线为基础的整车信息共享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以便管理电子燃油喷射、防抱死制动、安全气囊等各项装置。为了让汽车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的交互,Telematics集成系统应运而生,它整合了汽车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单向或者双向的数据和多媒体内容传输。因此,Telematics有可能成为将来连接汽车与移动商务的纽带。
在高端应用上,国外厂商的研发更具前瞻性。近日,美国《汽车新闻》杂志将汽车电子杰出创新奖颁给摩托罗拉公司,奖励其VIAMOTO定位软件在导航服务中的出色表现。国内很多企业则大多从事中低端电子产品的开发,比如车载音响和娱乐系统,这也是国内企业的优势所在,同时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虽然在水平上,这些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并不大,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国外零部件商有能力进行大批量的自动化生产,以形成高质低价的竞争优势,并实现模块化供货和系统配套。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国内企业必须重新进行兼并整合。
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子燃油喷射、电控点火、自动变速、ABS防抱死等装置,它们都直接影响到整车的性能。“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难度大,需要既懂机械又懂电子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资金投入大,市场风险大,开发时间还很长。”袁教授同时介绍了外国研发电控系统的方式加以说明。为了研究安全气囊的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通用公司每天要撞毁两台汽车,以获得真实的试验数据。除去模拟人和高速摄影机等配套设施,仅一个撞击实验场的投入就相当巨大。采用这些做法都是因为撞击试验无法建立理论模型,只能依靠长期积累的试验数据对上一次的算法进行修改。再如测试排气质量的试验台,需要一次性投资120万美元;以及燃油喷射的可靠性试验,需要酷暑严寒跑到吐鲁番和漠河跑数据,一年跑下来,数据不对还得再跑一年。
这些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等待像拦路虎一样横在了国内企业的面前。而且,即使研发成功了,国内的汽车电子产品还面临着市场销售的问题,其情形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家电市场:如果进口货的价格只比国产货高一点点,那么大多数国内购买者则不会考虑购买国产货。现在,人们对国产家电的认同感已经大幅提升,也许十几年后,国产汽车电子也会同样受到国人的爱戴?“汽车电子远比家电复杂得多,但是它的发展势在必行!”袁教授对民族产业一直充满热情。
亟待振兴的民族产业
1998年,作为国际汽车展览会的主持人,袁教授发表了这样的感慨:“美国自称为四个轮子上的国家,英国人不愿出售劳斯莱斯这个民族品牌,而韩国人不坐外国车……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中国要不要搞自己的汽车电子?”
虽然忠言逆耳,但袁教授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他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民族汽车电子产业,希望国内企业不要过于急功近利,何况国家的相关政策即将出台,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2003年8月30日,国家863计划倡议人王大珩、杨嘉墀等十位院士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尽快组织实施支柱产业振兴工程国家汽车计算平台工程的建议”。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军事和信息安全。目前,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将着力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投入和支持。“这无疑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催化剂。有胆量、有能力的领导应该抓住这次机遇!汽车电子的利润空间相当大,国内企业可不要再错过了。”袁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汽车电子的研究,科研成果出了不少,但是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并不算多。
就拿燃油喷射系统来说,作为国家8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它聚集了包括清华汽车研究所、一汽、二汽和北京吉普等11家企业和机构进行联合攻关,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3年,此项目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奖,科研人员也有幸与国家领导合影留念。1999年,北京实施欧洲I号标准,新装发动机全面升级,不过6年前的科技成果仍被束之高阁,没有实现产业化,错过了进入市场的时机。
今年元旦,北京开始实施欧洲II号标准,为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欧洲III号标准很可能提前到2005年予以执行。虽然燃油喷射装置的研发周期长,赶不上北京法规的变化,但是我国其它地区的相关法规无疑是滞后于北京的,其市场需求要在几年后才会到来。而且,中国的排放标准还高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那里也是中国汽车电子的潜在市场。
哈飞汽车的总经理刘涛曾经这样说,“哈飞汽车的品牌要长远生存下去。这条路可能很艰难,但我们有信心。对于哈飞汽车来说,当不了民族汽车工业的脊梁,当个肋骨也行。”硬气的脊梁太重要了,没有它的支撑,任何人都会一下子垮掉。近,汽车生产基地逐渐从巴西等地转移到中国,看中的正是中国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而这一过程还远未停止,印度和越南等国家也受到了国际巨头的青睐,正在兴建新的汽车组装基地。如果不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很可能步人后尘,成为第二个巴西。
既然国家决定大力扶持汽车电子的发展,那么资金上的压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是眼前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才问题。高校研究所的状况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毕业生每年都要离开,项目转手间就损失了一定进度。不仅研究所留不住人,国内汽车企业也招不到人。袁教授自豪而又无奈地说,德尔福、摩托罗拉和Bosch等外资公司里都有自己的学生,而且工作得十分出色,“国外的学校和公司薪水高,条件好,又能学到东西,为什么不去呢?”除了毕业生,在校生也成了各大公司的争夺目标,它们在高校中积极建立培训中心和科研机构,并选择自己的产品作为原型编写教材。像用进口奶粉喂养的婴儿一样,这些学生对洋口味是很难有抵抗能力的。
在民族产业从弱到强的发展中,跨国公司的态度也从观望、挤兑变成了血口吞并。进入WTO后,对汽车产业加以严格保护的“韩国模式”已经行不通。但在全球采购的国际形势下,国内的企业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曾说,“我的梦想是有朝一日看到‘万向制造’的汽车。”无论是汽车电子还是整车制造,希望民族品牌会有圆梦的那。
汽车电子,等待催化
更新时间: 2006-02-21 14:39:42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