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中国软件之都"向印度学什么?

更新时间: 2006-02-24 11:14:08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2229

  在日前由北京市发改委、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及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软件园共同举办的"2006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论坛"上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软件之都"的北京软件产业发展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2005年,北京软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80亿元,是2000年的4.1倍。2005年,海关统计的软件出口3亿美元,是2000年的6 .8倍。可以说,2005年对北京软件产业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

  如果北京软件产业能够保持近年来30%-50%这样的高速增长,堪比过去十几年间迅速崛起的印度软件业。尽管有太多关于中国软件业如何向印度学习的探讨,并且仁者见仁,但在发展软件产业上,印度在政府政策引导与扶持、主管部门与企业家通畅的交流机制、园区建设、专业分工明细、发展大型骨干企业、国内外市场并重等几方面仍需要我们真正地学习与借鉴。

  据统计,在美国硅谷,有774家高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是印度裔,这些公司的收入达到36亿美元,他们都很渴望回国创业。这是除语言优势外,印度在有构建与硅谷前沿市场通道的另一个天然优势。实际上,印度软件产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而且国家也一直都很重视,并在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政策扶持。在国际市场需求急剧扩张下,90年代印度软件业进入了真正的起飞阶段,产值从1990年微不足道的5000万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0亿美元软件出口值,增长了200倍还多,年增长率超过50%。预计2008年将实现软件出口500亿美元,成为软件出口的龙头霸主。

  这一时期政府也加大了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软件科技园项目的实施,为软件产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政策的便利。1990年印度个软件园在Pune诞生,几个月后又有两个软件技术园区分别在班加罗尔和Bhuv aneshwar开张了;到1998年印度国内共有15个的软件技术园。为此印度还在1991年引入STPI制度[3],目标是帮助软件企业迅速发展。2000年印度还把软件园建到了美国硅谷,目的是方便中小企业对美国的出口,同时也为印度企业建立与美国金融、投资和贸易机构之间的沟通提供方便。与此同时,在软件园发展中也诞生出TCS、In fosys、Wipro等一批大型软件骨干企业,其中2家公司出口超100亿卢比(约2亿美元),13家公司出口超1 0亿卢比,66家公司出口在1亿~10亿卢比之间。

  此外,政府部门与软件企业家自80年代开始就通过非正式交流渠道一直保持着频繁地接触,而拥有854个中型企业成员的产业协会NASSCOM的出现,使这种沟通变得更有效率。1998年,印度又出台了一个《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目的是积极拓展国内软件市场,并强调在未来的十年中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扩大国内软件市场的需求,同时调低了未来十年的出口增长速度,从90年代50%的增长率降为2000-2008年间的32%,而将国内软件市场的增长率提高到5 5%。

  从上述印度软件业发展的种种做法和措施看,尽管有些并不新鲜,但都实实在在,重在的落实执行与协调合作,这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们高兴地看到,北京市在发展软件和信息产业服务业方面,产业基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据中关村软件园总经理周放在会上介绍,经过五年努力,到2005年底,一个集软件研发、信息服务、孵化辐射、园区管理、环境建设于一体的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初现端倪,"双基地"的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在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软件园与企业一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探索一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模式。并利用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所赋予的独特地位,积极开展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企业的产业聚集,目前已经有文思创新、博彦、软通动力等国内知名的外包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在2005年,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为"神六"的成功做出了贡献,又有6家企业成功地登陆纳斯达克,而园区与微软、印度软件合资组建、目标发展为5000名开发人员的大型出口骨干企业的成立,也是以中外优势互补模式发展软件产业的积极尝试。这一切说明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正以高速、稳健的步伐向前迈进。

  周放介绍,在"十一五"期间,软件园要继续做实做强国家"双基地",以中印合作为契机,促进针对欧美软件外包能力的提升,以特色化园中园建设,丰富完善园区产业链,努力将中关村软件园区建设",世界"的高科技园区。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