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中科院谋进全球前三 龙芯2号让美国人感到恐慌

更新时间: 2006-04-07 09:21:19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1019

       发布的《中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显示,到2020年,中科院在国际同类科研机构排名中将争取进入前三位,成为国际的科技创新队伍

       2005年10月19日,美国英特尔公司处理器技术实验室主管Sherkher.Barkar讲了这样一番话:“龙芯2号的突飞猛进让人感到恐慌,其研发团队的设计和研发能力提高相当迅速。 ”

       3月初,《?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中科院计算所、物理所、生物物理所采访,切身感触到中科院这支“科技国家队”昂扬的自主创新斗志,以及他们面向国际科技竞争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周密部署。正如龙芯研发团队“主帅”、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所说:你想跟国际的科研团队竞争,必须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不发展永远没机会”,必须快跑才行,美国人花两天能做的事情,我们要1天或者半天就得做完……

       《?望新闻周刊》获悉,面向未来15年的《中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已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实施。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表示,这份纲要是中科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指导中科院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纲领性规划”。它的实施,将大大缩短中国与世界科学强国之间的距离。

       “龙芯”性能两年提高十倍

       始终对国家的发展抱着强烈的使命感,始终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以这两个基准来谋划未来15年的发展,确定发展重点和学科布局。中科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在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享有“科技国家队”美誉的中科院在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中,要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这也是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时提出的要求。在哪些方面发挥这种作用呢?记者在对计算所、生物物理所的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自从2002年9月攻克“龙芯1号”以来,中科院计算所就成了海内外信息产业界的焦点。目前“龙芯2号”的性能比“龙芯1号”提高了10倍,其间仅用了两年,完全打破了“摩尔定律”所说的性能平均每一年半到两年提高1倍。国外权威媒体评论说,“龙芯2号”CPU达到了水平。

       我们的科研成果居然能让美国人也感到些许的不安,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不仅如此,中科院计算所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超龙计划”,提出“龙芯3”的发展要努力赶超英特尔、IBM,力争达到国际水平。

       所长助理孟丹介绍说,计算所一直是站在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两个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发展,做引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完成重大科研任务的“火车头”,为实现国家信息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起到骨干作用;做我国信息产业技术的一个“源头”,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做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的“领头雁”,“三头”已成为计算所的“宪法”。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把计算所建成拥有“创新能力”和“世界影响”的研究所。

       “我们在世界的科研团队中能做点什么呢?”数十年来,国内科学家一直以能够加盟美国、英国的科研团队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为荣。如今,国内科研水平提高之迅速,令世界同行也感到兴奋。

       常文瑞为“合作”犯难

       以胰岛素的晶体结构测定、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等具有水平的研究成果而蜚声海内外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位于北京北四环大屯路一处不起眼的街面上。在阳光灿烂的3月1日,《?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听到了这样一种“困惑”:英国皇家学术委员会的一位委员给该所研究员常文瑞来信,要求常先生无论如何接受他的两名博士后作访问研究,目的是学习“膜蛋白的三维晶体生长方法和技术”。常文瑞感到左右为难,因为按照国际惯例,对方的要求应该爽快答应;然而,已有几家既是同行又是竞争对手的知名实验室要求开展同样性质的合作研究,该如何对待这种“合作”与“竞争”的新形势呢?

       常文瑞何许人也?2004年3月18日,世界权威性的《自然》杂志以“主题”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的2.72分辨率的晶体结构”,该晶体的结构彩图上了当期杂志封面。常文瑞的研究小组经过六年艰苦努力,在国内独立完成了这一重要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结构测定工作----这是国际上个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解析的绿色植物捕光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结构,也是我国科学家测定的个膜蛋白三维结构。相对于一般蛋白来讲,膜蛋白由于表面性质和结晶等自身复杂的原因,其结晶结构解析一直是国际同领域中公认的难题。目前,在国际蛋白质数据银行的三维结构数据库中,已存储了三万多个蛋白质的数据,但是独立的膜蛋白只有100个左右,约占总数的0.5%。因此长期以来,各国都把能否解析出膜蛋白的三维结构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结构生物学研究水平的标准。

       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告诉《?望新闻周刊》,近年来,该所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如在线粒体膜蛋白复合体II晶体结构、SARS冠状病毒蛋白酶的晶体结构、果蝇的视觉模式识别具有视网膜位置不变性、果蝇面对竞争的视觉线索的抉择行为等。

       饶子和表示,未来15年,生物物理所将瞄准生命科学基础性、前沿性重大问题,结合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和特色,以提升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学科集成为核心,以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蛋白质科学和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终目标是把生物物理所建成拥有“成果、效益、管理、人才”的科研团队,建成“国家蛋白质科学和脑与认知科学基础研究基地、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不仅仅是饶子和一个所长在想这样的问题,建设“四个”、“三个基地”正是中科院中长期战略规划考虑的焦点。

       “四个”与“三个基地”

       潘教峰告诉《?望新闻周刊》,中科院这个团队的特点是,“先谋而后动,每当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都要聚集一批专家进行深思熟虑的研究、谋划,并制定详细的发展战略”。此次出台中长期发展规划之前,全院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深入研究了中科院当前和未来15年的发展环境:

       未来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机遇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科技工作的战略基点,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强烈地依赖科技进步;未来15年将是世界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孕育并可能产生新科技革命的时期,中科院的发展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未来15年国家将稳步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中科院提出了自己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把中科院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科技人才的基地,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拥有“成果、效益、管理、人才”的国家科研队伍。

       对于人们关心的“成果”,《规划纲要》是这样描述的: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原始性和系统性科学创新;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做出事关现代化全局的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在重大公益性科技领域,做出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贡献;并发挥科学思想库作用,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思想,提出对宏观决策有重要价值的咨询建议;在科学实验技术手段方面,做出具有重要价值的仪器与方法创新。

       重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15年中科院的发展重点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就是要提高“创造重大科技成果和培育科技人才的能力”,提高“促进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提高“促进科学知识及科学精神融为全社会先进文化的能力”。

       潘教峰介绍说,当今世界对“科技”已经形成了两个共识: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要素,二是认为科技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联合国、国际科学联合会、国际科学院组织、第三世界科学院和欧盟等组织,相继发表了以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为主题的战略研究报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科技发展战略的主流方向。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就是要站在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机遇的战略高度,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同时,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2006年,中科院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第三期实施阶段。如何集中精力,真正攻克一批重大科学技术难题?中科院终敲定以“1+10”个重点领域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打破研究所建制和学科壁垒,整合院级与所级的科技创新活动,带动全院乃至全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潘教峰特别告诉记者,科技创新基地并非一种新的研究实体,而是组织跨学科跨所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是进行系统集成创新的重要平台,主要开展战略研究,凝练重大科学目标和重大应用目标,部署重大创新方向,组织重大创新项目,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资料:

       中科院“1+10”创新基地

       加强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交叉和重大科学前沿部署。促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和复杂系统科学的会聚,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渗透,加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部署可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造就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的重大科学前沿。

       信息科技创新基地。面向我国信息化战略需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信息技术,通用CPU和微处理器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规模应用,发展更大规模计算系统,在高可信计算理论和系统开发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下一代网络、宽带无线接入、微纳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机械电子系统、新型传感器和电子元器件、无线传感器网络、量子信息技术等方面有重要创新,发展信息化制造技术。

       空间科技创新基地。面向国家空间战略需求,发展自主先进的微小卫星技术、空天对地遥感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发展先进光电探测控制等关键技术,承担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相关任务,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等。提升空间科技创新能力,占领光电和空间技术战略制高点。

       先进能源科技创新基地。面向我国未来能源战略需求,化解能源压力,发展煤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技术,发展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氢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先进节能降耗的方法与关键技术。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作出战略贡献。

       纳米、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创新基地。应对世界纳米科技快速发展的挑战,发展微纳米加工技术,开发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器件,部署纳米医学生物技术。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开发高效清洁工业过程,发展高性能关键结构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工业分离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开发先进科学仪器与医疗仪器。为我国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制造业强国作出战略贡献。

       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面向我国13亿人口的健康需求,瞄准我国重大慢性疾病和新生传染性疾病的致病机理、预防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在肿瘤、艾滋病、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防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开发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若干复方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加强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营养物质、心理行为相关的科技问题研究。提高我国疾病防控能力和国民健康水平,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面向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发展生物工业过程技术,加强微生物资源及代谢过程研究,建立规模化生物发酵、生物转化催化技术体系。发展新的生物工艺、反应与分离设备,形成环境友好的产品和工艺。开发重要生物基化学品,用生物技术改造采选业与过程工业。为我国绿色可循环工业体系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为保障我国食物安全,适应社会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良现有品种,培育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扩大优良品种繁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商业化品种。发展重大病虫鼠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及工业应用、海洋生物健康养殖与高值利用等技术。开展区域农业集成技术示范等。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面向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需求,大力加强城镇化和城市密集区工业化环境效应研究,重点解决复合污染过程控制、重污染行业污染控制、水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大力加强实验示范。开展全球环境变化及区域响应与适应研究,开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等重大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完善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生态系统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资源与海洋科技创新基地。面向我国资源持续利用的战略需求,开拓油气资源勘探的新领域新方法,发展大型成矿域的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开发水资源有效利用途径与技术。开展近海生态系统研究,开发滩涂综合利用和赤潮防治关键技术。前瞻部署深海和地球深部探测研究。为我国资源与海洋合理利用、保护与开发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

       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研究基地。重点建设北京、上海、合肥、兰州等基础学科群,凝聚国内外科学家,探索宇宙起源与演化、物质本质与基本结构和未来能源,开展多学科重大科技问题研究,显著提升我国原始科学创新能力,促进高技术创新,培养基础科学尖子人才,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