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电子废弃物环保处置系统的尴尬:“吃不饱”

更新时间: 2006-03-31 18:58:14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1347

       昨天,2006年中华环保世纪行举行集中采访。记者获悉:一套先进的废旧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日前落户浦东金桥开发区,然而,有关企业却为系统“吃不饱”而犯愁。

       电子废弃物含有金、铑、钯等有价值的重金属,如果采用先进工艺处理可循环利用,产生良好的效益,但若处理不适当则会造成环境污染。据介绍,电子废弃物资源化项目采用的是人工拆解、物理分离等工艺。其中的废旧硒鼓处置系统,是国内自主研制开发的废旧硒鼓自动化处置系统,采用全自动的方法对硒鼓墨粉盒进行破碎、分离、处置。系统于去年5月安装调试并进入试运行,迄今累计拆解各类电子废弃物180吨,大大低于处理能力。废旧硒鼓处置系统设计能力为每月40吨左右,于去年10月中旬安装调试,迄今处理硒鼓累计也只有30吨。

       “吃不饱”原因何在?根据《浦东新区2005年统计手册》,2004年浦东新区城市化地区总户数66.72万户,每年产生的废旧家电为59.84万台,产生的废旧电脑20.22万台,产生的废旧数码产品40.10万台。在整个上海,电子废弃物的数量更是惊人。但现在许多市民、企业处理电子废弃物的方法,要么扔掉,要么卖给小贩,主动送交回收利用的并不多。为了填饱系统的“肚子”,有关企业经常主动“出击”收集,可是由于出价不如马路“游击队”,收获不大。要知道,马路“游击队”对回收的电子废弃物,则是卖给乡镇个体企业,这些企业将废弃物只是简单拆解,或用强酸腐蚀提取金属,甚至是焚烧后留下金属物质。这种方法不但回收率低,而且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参加活动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感慨,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必须要找到一个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恰当方式,把循环经济变为企业、政府、公众的共同行为。部分人大代表建议,可以通过立法推动形成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