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电子产品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35%,是我国大出口产业。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大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高速增长的产业中,不仅有我国本土企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更有多年来致力于建立完整中国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厂商的拉动效应。
英飞凌科技Prot.Dr.Leo Lorenz表示,英飞凌与中国结缘于1995年,当时主要是后道工序生产厂。随着时间的推移,英飞凌在中国建立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芯片的设计开发、制造一直到应用支持和销售等领域,产品涵盖存储、通信以及电力、汽车等领域。
中国已经日益成为国际厂商瞩目的焦点,在中国设立的分公司每年为总公司的利润增长贡献高额比重。如此高回报自然带动高额投资,国际厂商在中国的投入与日俱增。电子元件巨头泰科在中国的2.9万名员工创造了2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过去6年中泰科共有16条生产线,2006年预计将再增加3条生产线,其中一条就将落户中国上海。欧姆龙目前年营业额约55亿美元,主要致力于工业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部件、交通管制系统和医疗仪器等。欧姆龙销售额的一半来自于日本以外市场,其中,中国市场对欧姆龙具有重要意义,预计到2007年在中国总投资额将达到13亿美元。欧姆龙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制定了“四年计划”,目标是接下来的四年销售额翻四倍。
本土化需要“贴身”服务
中国市场与国际其他地区市场有很大的区别,要求国际半导体厂商提供更进一步的服务。英飞凌科技Prot.Dr.Leo Lorenz表示,在中国不能仅仅提供芯片产品,还需要提供更多“贴身”的技术服务,不仅是在产品本身,还包括在系统应用领域,这与欧洲和美国的销售方式不同。
1996年进入中国设立子公司的威图,1997年在上海外高桥设立了贸易公司。到2004年,威图正式在上海淞江设立制造工厂。威图将在中国建立客户服务中心,为中国客户提供从部件器件的整合到整套解决方案。
像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塞米控(香港)有限公司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任力新介绍,塞米控是1951年成立的拥有45家分公司、2700名员工的跨国公司,近年来逐步加强在内地的业务扩展,包括2005年在珠海成立的独资生产厂,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接近客户,更快捷地服务客户。
作为国内厂商而言,对本土市场的理解和提供更好的服务是生存的不二法门。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总裁郭满金指出,宏发把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接近客户作为本土化运作的核心环节。该方面塞米控同样深有体会。任力新表示,目前塞米控在珠海有一座生产厂,该厂同时面对全球客户。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塞米控的大部分技术标准已经是国际通用标准,同时也被内地厂商所认同,能够保证内地客户轻松实现国际接轨。
中国市场尚难引领国际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业加工链中的重要一环,大量的板卡、电力电源和芯片模组等产品都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生产、封装,大部分的产品销售也直接针对国际市场,国际厂商在中国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已经完全与国际接轨。
但目前我国依然是处在产业链的边缘地带,尚未达到引领产业潮流、引领标准的程度。英飞凌科技Prot.Dr.Leo Lorenz表示,目前,技术市场的引领区域不在中国,这也是对中国提供产品少有差异化的原因之一。在技术领域如汽车电子等,引领厂商一般为欧美公司,中国尚难引导技术发展。他指出,英飞凌希望看到中国本地供应商快速成长,并提出技术发展的要求,这样国际厂商才能在供应中国市场的产品中,提供差异化服务。
“我们无奈地看到,内地市场的需求并不能够大声地发出一种声音——‘嗨,按照我的需要来改变!’。对于大部分的国际厂商而言,目前的标准型产品和通用的应用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内地客户的需求。现在为迫切的是内地本土厂商要快速成长为能左右产业走向的巨人。”任力新指出,“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成本、客户要求已成为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为缓解价格压力,针对内地市场的产品将会尽快面市。
欧姆龙的汤川庄一说,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与其他地区的产品有所差异。目前,欧姆龙在上海和深圳有两家工厂进行生产,初期欧姆龙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与全球一致,但中国客户却仅需要产品的部分功能,所以有20%左右的产品是在中国设计、采购、生产完成的,这是完全针对中国市场的策略。